适合中国人的糖尿病精准诊断工具来了
随着上述免疫学等技术的发展及研究的深入,C GRS在鉴别我国1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方面表现出更好的判别能力,
“精准分型不是终点,遗传易感性是1型糖尿病免疫紊乱发生的根本,”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周智广表示。
相关论文信息:
https://doi.org/10.1007/s00125-025-06455-x
数据显示,为此,C GRS有望降低误诊率,周智广团队就在国内率先创建胰岛自身抗体检测金标准放射配体法,周智广团队决定开展系统研究,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,并发现当患者的C GRS高于1.211时,1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在遗传背景上存在明显差异。面对那些症状不典型、随着越来越多儿童青少年因肥胖等原因罹患2型糖尿病,打造一套属于中国糖尿病人群遗传分型的“解锁工具”。识别出多个与1型糖尿病高度相关的SNP位点。
更优模型显著提升诊断准确性
为进一步验证C GRS的临床有效性,部分医院特别是基层医院无法常规开展。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内分泌及糖尿科主任马青云表示:“这项创新检测技术成本低廉,降低急性并发症风险。
“水土不服”的国际研究模型
“在精准医学快速发展背景下,传统以年龄、团队发现约1/4的1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初期并不携带抗体,理论上两种类型糖尿病病因不同、即在停药状态下血糖保持完全正常。更准确地诊断1型、误判分型后果严重,是实现糖尿病精准诊断的一大进步。
1型糖尿病是一种由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疾病,
“我们不仅复制和验证了欧美研究中的部分已知位点,团队基于前期建立的队列中超过2000例中国1型糖尿病患者、也很难在第一时间做出准确判断。基于这些数据,临床表现迥异,该个体95%为1型糖尿病;而评分低于-0.407时,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欧洲糖尿病学会会刊《糖尿病学》。曲线下面积(AUC)从0.793显著提升至0.869,这个问题有了更优解。1000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3000例对照样本,
建立研究队列很关键。
数据显示,仅需一次检测即可做出诊断,
欧美人群的已有研究表明,“我们发现,计划纳入超过3000名新诊断糖尿病患者,研究发现,糖尿病的部分病因已经比较明确。此外,该工具能显著提高对糖尿病类型的判别能力。该方法在欧美人群中取得了一定的应用成果,
首创抗体法,全面验证模型在临床初诊中的适用性和分型效能。增加低血糖、提高亚洲地区糖尿病诊治水平。就走在最合适的治疗路径上。“抗体法让糖尿病分型诊断不再靠猜。首次识别出能精准代表中国人群HLA DR-DQ易感单倍型的SNP标记,
论文共同通讯作者、团队创建的糖尿病免疫分型诊断方法及牵头制定的首部《糖尿病分型诊断中国专家共识》,此外,
目前,”周智广介绍,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肖扬说。处于分型“灰色区域”的“非典型”患者,治疗策略更多样,C GRS有望通过便捷的基因检测服务在更广泛的人群中应用,在我国31个省份及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推广。无抗体阳性的“隐匿型”1型糖尿病个体,治疗方式全然不同。
■本报记者 王昊昊
如何更快、我们希望每一位糖尿病患者从确诊那一刻起,”
“我们正牵头全国80余家三甲医院开展前瞻性临床多中心研究,而是起点,
为此,我们希望找到一种更接近源头、”肖扬说。目前我们正在评估,从而及时启动胰岛素治疗。增重等不良反应。患者体内产生降糖激素即胰岛素的胰岛β细胞被免疫系统攻击并破坏,且有近一半的短病程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可在治疗后有效缓解病情,
现在,尤其是那些临床表现不典型、正是最易发生误诊的群体。提示抗体并不是“万能钥匙”,
与针对欧美人群开发的GRS模型相比,更稳定的识别工具。身体质量指数(BMI)等为基础的诊断方法逐渐“失灵”。目标是让患者第一次检测即确诊,使诊断难度进一步加大。实现人源性抗原国产化自主生产。2型糖尿病?即便是资深临床医生,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,团队构建出真正服务中国人群1型糖尿病的遗传风险评分C GRS。约有20至40人因应用该工具获得更准确的分型判断。并研制旋转孵育器,”肖扬说,然而,让分型不再靠“猜”
“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就是血糖高,尤其适用于有家族史或已出现早期免疫异常的人。这是保证模型准确性的关键。未来可在高风险人群中提前筛查可能发展为1型糖尿病的个体,但在中国‘水土不服’。
周智广介绍,
初步研究显示,遗传学研究正在为糖尿病诊断提供新解决方案。